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

操作的必要性與不方便的必要性

Nita來訪, 確實給我許多啟發, 對孩子的教養就不提了, 因為這部分太多了我需要時間去消化.

偶然間, 她提到安藤的建築. 以下圖片是google來的, 要是有人覺得我這樣有點違反規則, 留一下言, 我把他刪了就是.

ap_20070724022248243



住吉的長屋據說是他為人設計但是之後買回來當自己事務所的房子. 這房子把一大堆地坪分給了天空, 然後把房子一分為二, 你要從房子的一邊到另一邊, 天氣好的時候可以曬一下太陽, 對健康有益, 要是遇到下雨, 恐怕要撐一下傘, 每一間房間都不大, 動線也不是太好, 總而言之是不太方便使用的那種, 看起來平凡簡樸至極, 可是卻是常被拿來討論的屋子, 傢俱據說也都不是方便大氣的那類, 因為擺不下. 看了下面幾張圖, 請自己揣摩一下.

7f0a6d5d

房子已經不大, 入口更小, 大約就是70~100cm寬的門.

sumiyoshi_no_nagaya_01

這房子住起來肯定沒有時下台灣所謂的豪宅舒服與方便, 以安氏而言, 電視裡面老是愛宣傳的那類超大豪宅他是絕對住得起的, 不過人家可是在這不太方便又小小的屋子裡面構想與誕生出一堆很棒的設計. Nita說得好, 就是要這麼不方便, 住在裡面的人就是要這麼遷就這建築才行. 不這樣, 無法有操作的機會, 不這樣, 無法有傑作誕生, 歷來一位作者一生中最好的藝術作品不都是作者在不方便, 甚至困頓的情況下誕生的嗎?

大哉斯言!

一個人必須透過不斷的操作, 包括心理與身體兩方面, 才可能可以有源源不斷的創意與作品誕生, 待在過於安逸的狀態是不足以產生好的東西的, 甚至連產生普通好的東西都不行. 好友吳鳴兄說, 要嫻熟一樣技藝, 或甚至只是初窺堂奧, 起碼需要一萬小時, 假如每天練習6小時, 那麼要四年多的時間才夠. 要成一家之言, 那非得日思夜想, 超過十年才行.

這讓我想起近年來, 物品越來越方便, 於是人類靠自己的雙手操作,  靠自己的感官判斷的機會越來越少, 當然由身體力行進而刺激思考的機會也就會更少, 接受新知識與新觀念的能力也就連帶的下降了. 所以人就會越來越退步了, 最後就像是提前衰老的人, 再也想不出新的東西來了. 很可悲的.

所以思想上與身體上的操作行為是必要的, 而要有機會操作, 那麼適當的不方便也是必要的了. 但是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 我並沒說一切都要不方便才行,  但是你必須知道你需要的是哪一類的不方便才行喔!

這讓我想起我的黑膠系統, 不方便的盤,  不方便的唱臂(沒有自動上下與舉臂停臂器), 要唱一張唱片要進行的儀式與過程以及要忍受的黑膠唱片的一些不完美很多, 這也許是現代用慣 CD, iPod, 甚至電腦音源的人所無法習慣的, 可是透過這些操作, 我似乎學到一點點道理, 也許就像是這住吉之長屋一樣, 不方便歸不方便, 它內在真正的好處還是要使用的人去體會才是. 雖然我自己做的東西不是頂極的東西, 多數頂極的東西在操作上面通常是需要下一點工夫的. 就像Stereo Sound裡描述的頂級音響一樣, 人是需要花以年為計算單位的時間去熟悉與操作, 才可以把器材的潛力帶出來的. 有一些東西, 為了達到終極功能的目的, 操作上的方便在設計時是可能被忽略或故意被忽略的.

DSC01872

DSC01871 

最後想到自己以前還是學生的時候, 那時的硬體與系統軟體工具都不方便, 所以要把一個硬體系統叫起來模擬需要一大堆前置步驟, 而每一個步驟之間的格式轉換多半要靠自己寫程式來弄, 因為沒有現成的人家寫好的code可以用, 所有的路徑, 目錄, script都要自己寫與管理. 所以還沒開始模擬就先花一個小時了. 不過因為這樣, 每一個步驟都清楚他在做什麼, 可是現在多的是人家編好的工具與寫好的script, 一旦叫不起來,  多數學生只能傻眼, 然後接下來就不知道怎麼辦了. 其實, 只要挖進去, 一步步了解他的步驟裡的所有動作以及去了解這些動作的意義, 一切就開朗了.

可惜的是, 當初我的訓練是一剛開始就從零開始, 所以這些步驟我很清楚, 現在的學生則是多半沒經過那樣子的訓練, 所以在解讀步驟時會不知道怎麼辦. 反過來說, 我自己就不知道那些script與伴隨那些script的那些工具的確實功能, 反之, 因為我自己沒寫過那樣子的script, 新的工具用新的語法或語言寫的, 而過去多半的工具是自己用很爛的程式寫的, 這也是因為我後來在這方面欠缺操作的原因. 不過終究script與工具如何寫在多數議題上是末節, 原理要是知道就容易解讀了. 以我的年紀以及目前與未來我所要做的工作內容, 如何寫出更好更方便的script與工具是不必要的就是了, 也就是我再也不需要去操作這類東西, 但是對於年輕學生來說, 這卻常常是他們在不遠的將來找工作與做研究時所需要的, 不了解這些我所謂的末節反而是不行的. 時代在變嘛! 無有辦法!

所以方便有時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不方便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反之亦然. 多數時候, 假如這是你該好好懂的東西, 當然不方便是有其必要性的. 至於你該讓哪些不方便的東西來訓練你產生操作的行為進而成為某方面的專家, 就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的了.

關於這最後與最重要的一點, 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的例子可以給我們不少的啟發.

8 則留言:

n 提到...

原來你是懂得我為什麼住吉長屋,昨天本想在你黑膠那篇再說些什麼,還好沒寫,你寫出我原本想跟你解釋的東西。:)

正聽著布蘭德爾的海頓(黑膠),好聽極了,我借了朱師傅,再用了一對荊樸,聲音大不同,以後有機會再聊。

jasonmel 提到...

寫的真好!很值得常常拿出來提醒自己的觀點!謝謝老師分享~ :D

aahmi 提到...

原來nita住過這房子:)
對這棟房子的看法, 可說始終見仁見智, 起碼以我來說, 是不會想長住的.

只要想像在寒冷又下雨的冬夜, 人在二樓臥室, 這時想要上個廁所, 卻得先穿上厚衣服, 撐傘, 下戶外樓梯, 發抖, 收傘, 進門, 才能上到廁所, 上完還得依序回去. 這種不方便, 跟登山時住山屋已經相去不遠.

這有點像回到抽水馬桶發明前, 廁所與居室分離的狀況, 但畢竟時代已經演進了. 以當下情況, 若是短期停留, 這種不方便忍一下就過去, 長居的話, 就很值得考慮了.

LUDWIG 提到...

對我來說, 這樣的房子有好有不好. 例如現在很多房間都是套房, 偏偏我最不喜歡在自己睡覺的房間上廁所.

我的學生針對這個topic有不錯的見解. 請見:
http://screamlab-ncku-2008.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_08.html?showComment=1262920938598#c702337968648066802

我的說法是: 不方便有其目的, 不必死守不方便, 但是該不方便時還是要不方便, 該方便時不妨方便. 我是希望學生了解, 自己動手了解自己要研究的東西所有眉眉角角, 然後再想辦法解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 不要老是依靠"Open but not free"的Open Source, 除非這open source不是相關於你該做的核心技術.

N 提到...

事實上,在他去年九月初初的自傳中他提到住吉長屋的原主人住了三十幾年,現在還住在那裡。我家小時候的住屋,廁所在屋外十公尺的地方,你絕無法想像晚上要怎麼上廁所,連白天所都要擔心是否有蛇跟一堆有的,沒有的蟲。看書中的住吉長屋的圖片,覺淂是一個很有質感的房子,可以實踐簡單生活的一個住家。

aahmi 提到...

我小時的外公家, 廁所也在中庭室外, 且味道很衝, 每每薰人欲淚, 還得不時提防腳底有蛆蟲蠕動. 可能正因為那體驗太強烈, 所以我對類似布局有不能自已的心理抗拒.

現在的住宅設計太求方便, 的確也造成一些問題. 譬如很多大樓, 空有廣大花園, 住戶的體驗卻往往只在地下停車-門廳-自家之間, 永遠也不必接觸室外環境. 同一個人開車去上班, 很可能也是從地下停車直接上到辦公室, 所以他一個禮拜都不會遇到頭上有片天的狀況. 太方便, 人跟天地都隔絕了.

LUDWIG 提到...

我就是這種人.

空有美美社區中庭與學校校園, 但是我總是窩起來. 嗚嗚! 還是你好命!

大羅 提到...

aahmi 原來也曾有跟蠕蟲作戰的童年回憶. 我比你慘些, 除了要一直注意下面的動靜, 還不要時注意上面的蜘蛛會不會垂下來跟你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