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事業的開端要從哪裡開始

Showmin的一句話驚醒夢中人。他說,在國外一年的體認是,一個研究生應該把研究所的學習當成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以努力學習與工作打開日後的事業。

嚴格來說,像是比爾蓋茲或是賈伯斯這樣子的人物,他們應該是把上大學那天直接當成他們開創事業的第一天了。

回想起來,真是慚愧,這件事我應該二十年多前就想通,然後把這個觀念教給學生。

我的研究生生涯從碩士班開始,然後直攻博士學位,念茲在茲的是完成學位,無負老父老母與親族的期望。但是其實我求學的日子裡,其實美國人的制度就是把有領獎學金的研究生當做員工來對待了,只是我當時沒想通而已。當年,我們習慣把指導教授稱做老闆,老闆付我薪水,幫我繳學費,同時也要求我一周七天,天天要工作,一年給我兩周的假期回台省親。我每天比老闆早到學校,比他晚離開,一天待在學校的時間約12小時,照目前台灣的標準講起來,這叫做血汗工廠,這工廠的目的在當年是幫老闆執行研究計畫與寫論文,我的衣食學費從這裡支應,我沒半句怨言,因為老闆不僅給錢,還教我學問,到畢業前夕,還費心幫我找工作,又讓我如期畢業。除了這個學位之外,這難道不像是一份工作嗎?星期天下午五點可以提早回家之外,其他朝九晚九,幾乎全年無休,而且隨傳隨到。

到了加州,這是我以為的第一份工作,但是其實是第二份工作。老實說,我心中並未將這份工作看做我的事業的起點,雖然後來證明這確實是個起點,當時我覺得我還是學生心態,當時的老闆要我做什麼,我就盡力去完成它們,如此而已。但是畢竟這地方在矽谷旁邊,我會聽到哪一個老師出去開了哪一家公司,哪一個學生又募到了資金也去開了公司,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當時的Yahoo老闆也在那時準備大展鴻圖。對於一個台灣來的孩子(跟別人相比,我確實算是孩子,即使我學問比較好,年紀也比較大。)而言,完成父母期待這種單一思維,實在不能了解,為甚麼不管是誰,只要學到一招半式,就趕著去創業。後來的十年裡,我們的研究中心的成員,師兄去創業了,師弟也去創業了,老闆同樣帶著另幾位師兄師弟去創業了,再過個幾年,連在普林斯頓教書的師兄的徒弟都去創業了。計是創業,當然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是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把在學校學的,在學校研究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當作創業的技術開端,卻似乎絲毫完全沒顧慮到財務,管理,通路,等等其實比技術更是成功關鍵的東西。這不只是一股風潮,而是自然而然,出自本能的就這麼做了。失敗了有關係嗎?誰知道,我只知道,在創業不成的人之中,也沒有人真的之後沒工作,餓肚子,反而是失敗的經驗讓他們更強壯,更深思熟慮,下一次也許就成功了。

這些人,是不是很天真?但是,考慮到他們是從當學生時代就開始了,年輕就是本錢,失敗了沒關係,反正還年輕嘛!

這些年來,我們看到的Google與Facebook,他們的老闆不就是從學生時代就在想創業嗎?但是假如不是一開始就是把當學生這件事確實當做一份工作在做,把這份”工作”當做他們事業的起點,那做得到嗎?跟實驗室做得一部分東西相近的,如Berkeley 的BEE Cube,MIT的多核心晶片,MIT的StreamIT,西班牙MTG的聲優,都是老師and/or學生在學校裡經營研究多年,有的做很成熟了,有的不是太成熟,出來打天下,有失敗,有成功,但是沒關係,再接再厲。我說的是,失敗了可以再來,成功了,也可以賣掉公司,然後再回去研究新的東西,再來創業一次。當然,有的就一直伴著公司一路走下來,這也算再接再厲,畢竟公司內部也需要持續創新。

也許你會問我,當所有師生都在想創業這件事,研究不是就會變差了嗎?請問,美國一向以來,研究有變差嗎?相反的,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原因不就是,只有一直創新才有新梗可以創業嗎?而一家好公司,難道不會出錢給好的學校與團隊做更棒的研究嗎?

反觀,台灣每個學校寫的論文還少了嗎?但是有多少台灣企業是靠著自己在學校裡研發的技術起家成功的呢?論文越多,創新越少,豈不怪哉?其原因被討論過太多了,就不必我在此多言。

看了這麼多故事,我也常常也拿這些人事物來鼓勵學生,可是效果有限,不知道是學生們眼界不高,視野受傳統教育所侷限,還是任何其他原因所造成,但是無論如何,我自己沒認清到這件事實,是一個我自己該被檢討的原因。而這件事實所該引導出的教育方式就是告訴學生

「應該把研究所的學習當成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以努力學習與工作打開日後的事業」

也就是文章開頭Showmin所揭示的。

一個學生不能體認到這點,他們的人生也許過得不會辛苦,只要他們運氣好。舉例來說,像我一樣當個國家圈養的研究人員,或是一家幸運可以經營夠久的公司員工。即使是最好的狀況,像是看起來是台灣公司的台積電或聯發科,可是你們知道嗎?這些公司其實都是外國公司(因為外資持股比例很高),這些公司享受諸般優惠,可是繳在台灣的稅卻與他們所賺的錢相比之下,不成比例,還有很多公司千方百計做帳,最後甚至一塊錢的稅都不用繳。

也許多數人從來沒想過,我們的政府也許有一天會像希臘政府一樣支付不起我們的退休金,而多數公司都不會存活太久,環境不好,遲早會沒有好公司在台灣讓你在其中工作。也就是,當一切看起來都那麼不可靠的時候,你該怎麼辦?想過嗎?

老實說,現在的台灣高等教育體系吃掉多年來政府教育支出的大部分,這當然不是件對的事,但是當然也造就高等教育的品質達到有史以來的高峰,老師素質,學校設施,等等的性價比都很高,但是假如不能在觀念上改變老師的心態,進一步的改變學生的心態,那麼這一群受過高等教育,本來可以做出一番事業來的人,最後還是淪為政府所支配的俎上肉或是幫許多無良公司賺錢的奴隸,對自己或對這塊土地有甚麼幫助呢?當前政府一天到晚要我們幫助產業升級,聽起來也格外諷刺,原因也不必我多說。

學生一再讓我覺得Amazing的地方是,你們總是能在不經意的地方一句話就把我從迷夢中拍醒。Showmin做到的這一點,過去許多學長學姊也做過,只不過這一次是格外真切與發人省思。

今年開始, SCREAM Lab要來個大轉彎,除了把Showmin說的「研究生的第一天就是事業開始的第一天」這個觀念傳達出去外,還有禹鴻學長說的「把自己變成超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跟超人一起打拼」,我期待今後從這裡離開的學生都能像是打過十八銅人陣一樣,是一身具備多項武藝的將才,能夠好好為自己的事業打拼,不做俎上肉與奴隸,能做自己的主人,能找到跟你一起奮鬥的夥伴,能好好待人與帶人。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的訓練的方式與目標都會有所改變。對於已經在實驗室待過一陣子的同學,我必須說,為了你們自己好,火車要開了,請跟上。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聲音藍海

許多人以為要像Apple或Google一樣才叫有前途,至不濟也該如聯發科或台積電。殊不知,其實人生在世,要是只求溫飽,不必去淌在這些個紅海裡。
聲音與音樂的研究,許多人都以為是死路一條,當初我應徵時也屢招訕笑,長官問,這個系找一個做音樂的進來要做什麼,當時的主任答道,因為他許多課都可以教啊! 做聲音研究,最好是十八般武藝都要學,畢竟音樂是種古老的學問啊!
這個領域看似死海,其實是藍海。人類不能離開聲音,要離開音樂也頗難,世上總是有許多人要聽音樂,所以就有存活的機會,不必像在紅海裡拼到一天工作14小時就可以溫飽,工作真的不像一般認為的那麼難找,因為每年台灣的學校裡沒訓練多少做audio的學生出來,網路世界寬廣,自己經營也是一條路。
這個領域最難的其實是,你聽到的,你看到的,你量到的,你覺得需要改進的,...等等這些如何連結起來,把感官與數學這類抽象的東西,與圖表數據等具象的工具,在大腦⋯⋯裡與實務裡混和實用,這些東西任你多聰明一輩子也學不完全,進入門檻極高,老實說,一個學生沒訓練個三五年是無法窺其堂奧的。
有人問我,找音響發燒友來學不是比較好,聽力好,又有熱情。
我的回答是,其實不然,發燒友主觀意識過強,容不得人家說一句不中聽的話,而聽力其實是自以為好而已,我自己就常自承耳力不夠好。這件事,當年我為了幫廠商修一個聲音壓縮程式時就驗證過了,師大音樂系的學生,在這方面是一張白紙,只要略加訓練,耳力與辨識度比一般發燒友高多了。我當年的兩個師弟,大學一個吹sax,一個彈鋼琴,研究所轉行聲音音樂工程,成就高過從工程一路上來的,當然Julius例外
Julius Smiths工程出身,但實在厲害,不是這方面厲害而以,連程式能力都是怪物級的。
有人問,那這些學者平常聽音樂嗎? 她們的器材是什麼? 20多年前,我的長官之一Chris Chafe家裡用的是A5,我們的錄音室是Westlake,NFM是YAMAHA,2008年的小演講廳改用ADAM,我們的老大的老大,Max Mathews,我不知道他家用甚麼,辦公室裡是他DIY的,每天進辦公室就來一段Bach Air或Solo violin,80多歲時還可以拉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的第二小提琴。
轉個話題,不知道這裡有沒有人知道聲優是甚麼,那是我們的大師兄創的MTG做出來的,宅市場裡有一席之地喔!
只求溫飽,聲音研究很好啊!但是要花的力氣很多,要能開心做才行。能進這個門好好做的,不開心的很少。就怕是帶著功利心進來,那失望離開的機會很大。
你是帶著什麼樣的心來這個園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