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聲音藍海

許多人以為要像Apple或Google一樣才叫有前途,至不濟也該如聯發科或台積電。殊不知,其實人生在世,要是只求溫飽,不必去淌在這些個紅海裡。
聲音與音樂的研究,許多人都以為是死路一條,當初我應徵時也屢招訕笑,長官問,這個系找一個做音樂的進來要做什麼,當時的主任答道,因為他許多課都可以教啊! 做聲音研究,最好是十八般武藝都要學,畢竟音樂是種古老的學問啊!
這個領域看似死海,其實是藍海。人類不能離開聲音,要離開音樂也頗難,世上總是有許多人要聽音樂,所以就有存活的機會,不必像在紅海裡拼到一天工作14小時就可以溫飽,工作真的不像一般認為的那麼難找,因為每年台灣的學校裡沒訓練多少做audio的學生出來,網路世界寬廣,自己經營也是一條路。
這個領域最難的其實是,你聽到的,你看到的,你量到的,你覺得需要改進的,...等等這些如何連結起來,把感官與數學這類抽象的東西,與圖表數據等具象的工具,在大腦⋯⋯裡與實務裡混和實用,這些東西任你多聰明一輩子也學不完全,進入門檻極高,老實說,一個學生沒訓練個三五年是無法窺其堂奧的。
有人問我,找音響發燒友來學不是比較好,聽力好,又有熱情。
我的回答是,其實不然,發燒友主觀意識過強,容不得人家說一句不中聽的話,而聽力其實是自以為好而已,我自己就常自承耳力不夠好。這件事,當年我為了幫廠商修一個聲音壓縮程式時就驗證過了,師大音樂系的學生,在這方面是一張白紙,只要略加訓練,耳力與辨識度比一般發燒友高多了。我當年的兩個師弟,大學一個吹sax,一個彈鋼琴,研究所轉行聲音音樂工程,成就高過從工程一路上來的,當然Julius例外
Julius Smiths工程出身,但實在厲害,不是這方面厲害而以,連程式能力都是怪物級的。
有人問,那這些學者平常聽音樂嗎? 她們的器材是什麼? 20多年前,我的長官之一Chris Chafe家裡用的是A5,我們的錄音室是Westlake,NFM是YAMAHA,2008年的小演講廳改用ADAM,我們的老大的老大,Max Mathews,我不知道他家用甚麼,辦公室裡是他DIY的,每天進辦公室就來一段Bach Air或Solo violin,80多歲時還可以拉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的第二小提琴。
轉個話題,不知道這裡有沒有人知道聲優是甚麼,那是我們的大師兄創的MTG做出來的,宅市場裡有一席之地喔!
只求溫飽,聲音研究很好啊!但是要花的力氣很多,要能開心做才行。能進這個門好好做的,不開心的很少。就怕是帶著功利心進來,那失望離開的機會很大。
你是帶著什麼樣的心來這個園地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