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接近極限的蘇門答臘

烘咖啡豆有許多流派。我自己偏愛入口的香氣以及之後的回甘是否長久,不喜歡苦為與澀味。但是,也許這是因為我是受到兩位朋友專家,宋培弘黃國琳,的影響。一向,我喜歡中或淺培,一來本來喜歡,二來火候即使沒抓準,也還可以喝。
但是這一天,
林敬倫要求我把蘇門答臘的豆子烘到深一點,接近二爆。我必須 蹲在烘豆機邊聽聲音,因為這麼深意味著只要時間抓不準,這鍋豆子就完了。烘得算達到預計目標,三小時後試喝,老實說,入口二十秒就是我不喜歡的苦澀,要過好一陣子,他的特殊風味才會出現,但是我就是不喜歡一開始時的苦澀。所以有一點抱怨。
敬倫說,研究一支豆子,就是要把他各種不同階段的都烘一遍來比較看看才是。不喝過不喜歡的,怎麼知道哪樣子是自己喜歡的呢?而說不定,原先以為不喜歡的會變成喜歡也說不定。大哉言。老師我受教了。
這裡有三個臭皮匠為了手沖咖啡正在研究一種新型濾杯,想來還真是不務正業,但是這也算是研究,不是嗎!
喔!最後,還是請敬倫把豆子都帶走。誰教他自己說他喜歡這樣子苦澀的蘇門答臘。

 

後續:

好是跟老闆說你要烘成怎樣,或是老闆跟你說他是怎麼烘的。我說的讓手沖穩定還是要你手沖,只是一般手沖,新手太不能穩定控制出水速度,又因為用的是一般市售濾紙,所以你也不能控制下水速度,因此,你實在很難知道與紀錄怎麼沖會產生怎麼味道,以軟工來說,就是沒做好process management,當然也就做不好prediction。身為工程師,怎麼可以容許這種事發生呢?

觀察與控制are everything. 大學假如是學控制理論的人就知道,一個系統要有用須具備兩大要件,controllability and Observability. 對專業的人手沖來說,控制味道是他本來要做到的,因為她一天要沖上幾十杯,對業餘的來說呢? 一個容易控制的工具,加上一個可以follow的流程,把這件事門檻降低。這讓我想起很多革命就從這裡開始,遠的是HDL,不太遠的是數位相機,近的是3D列印。 咖啡,雖小道,也該用這個觀念來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