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野山水雲

在最後一天最後幾小時, 我趕上吉諒師父的展覽, 被ray耽擱了一下, 只好帶著Joanne這搗蛋鬼一起去. 還好她除了每三分鐘就要喝水, 倒水外, 鬧得我無法好好看之外, 沒惹什麼嚴重的事出來. 對了, 有一次她差點用手摸到師父掛得低一點的作品, 嚇出我一身冷汗.

DSC01119

我是個庸俗的人, 不懂太多東西, 像懷素的自敘帖, 在金庸小說裡面讀過才知道有懷素這個人, 至於他寫什麼我實在有看沒有懂, 所以我喜歡看大字一點的, 如這野山水雲, 看起來真有野外看山的味道, 師父除了書法之外, 畫畫也是一絕, 我每次看他的展覽都會想要請一幅回家, 奈何阮囊羞澀, 我一直在想, 彭老該我的那筆本來是要挪去買朱師傅的唱頭放大的. 是不是該改來請一幅師父的作品呢!

吉諒師父的網頁在此.

Daily Deli

在林森路上開了一家小店, 崇晦國宅對面, 店面很小, 裡面也坐不了多少人, 我在想應該是賣to-go的居多. 賣的是西式的餐點, 我走過去綠素界時繞過去看過menu, 那次賣的是咖哩飯之類的, 我猜應該是日式的吧! 我沒進去因為他沒賣素食的, 看他店面打理得如此精緻, 新裡有點覺得可惜.

DSC01112



落地窗前擺幾張椅子, 很有在巴黎街頭看到的小店的樣子. Lora跟Diane去吃過. Diane這挑食的傢伙還算喜歡這家的吃食, 尤其是他的濃湯. 這點我是蠻意外的.

DSC01111

同一個時間拍的, 這次是沒開閃光.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完成的未完成與未完成的完成

人生有什麼樣的事是完成的嗎?

未完成的東西可能是完成的嗎?

我常在想, 其實人能完成的事情實在不多

未完成的是要靠人來完成  還是

這未完成的事情自己就是一件完成的事情

SchubertS8Giulini



不能看透這件事情的人  一生可能都會在遺憾之中

度過

Schubert一生寫了9首交響曲, 生前沒有一首是有公開演出的

我的好友大羅寫了一篇名為木耳的文章也訴說了這樣一件事, 讀來令人極為動容. 這樣的事情聽起來蠻悲情的, 但是其實多數Schubert的作品在他生前都沒有首演過, 包含諸多的鋼琴奏鳴曲.

1822年, Schubert寫了兩個樂章的交響曲, 就這麼擱著, 到死都沒再拿出來完成它, 所以被稱為"未完成". 有人說, Schubert是故意這樣做的, 因為這兩樂章就構成一個完整的世界, 再多兩個樂章也算多餘. 我其實不這麼想, 因為我的想像中 Schubert不是這種心裡會拐這麼多彎的人, 也應該是個單純且照著生活與當時常規過日子的人, 該是四個樂章, 他不會故意少兩個. 我想他多半是忘了把他們擱在哪裡了, 所以就算了, 像我也常幹這種事.

Schubert的許多作品沒能在他生前完成首演, 這樣的是對很多作曲家而言是一種未完成. Schubert的未完成其實自成一個宇宙, 其實也算是一種完成.

有人說, 這Unfinished的旋律充滿田園風格, 很溫暖, 充分展現出 Schubert和藹, 平易近人的風格, 可是我聽到的卻是一連串不安的顫動, 其嚴重程度遠大於Mozart 40號交響曲首樂章裡中提琴在愉悅平順輕快的主旋律下的不安的顫動. 每次我聽這首未完成後, 總是有一股莫名的難過. 朱里尼的悲劇聽起來沒那摸悲劇, 未完成倒像是悲劇一般. 早逝的Cantelli的指揮常讓我有更深的這樣的感觸.

SchubertS8Cantelli

1822年, Schubert證實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沒聽過這張不算聽過曼紐因

曼紐因的神童傳奇被傳頌很久, 不過一般人對他的評價並不高 我聽過他的一些立體聲錄音也覺得如此, 所以我也一直人云亦云的覺得Menuhin不過是利用是英國人的優勢而已. 但是假如你挖掘深入一點, 那麼有些事是會改觀的. 我們先從小品開始.

MenuhinEncores



這張小品可以聽出來曼紐音的技巧實在是無懈可擊, 與Ricci等相比, 一點也不遜色. 你可以在Youtube上聽到他演出Sarasate的曲子, 以及其他早期的Menuhinu. 這張專輯裡的母親教過我的歌比起發燒片Delmoni所演奏的更令人動心.

其他標準曲目, 還是要找早期Mono錄音的, 我貼幾張出來吧!

與Kempe合作的Brahms.

BrahmsVCMenuhin

與福特萬格勒合作的孟德爾頌.

MendelssohnVCMenuhin

與Silvesti合作的Beethoven.

BeethovenVCMenuhin

上面的錄音是在1950年代錄的mono錄音, 此時的Menuhin進入成熟的階段, 技巧也仍然保持得很好, 英國人的悶燒與悶騷讓音樂多了一些頓點與轉折, 你會覺得似乎多了一點思緒, 比其他人的演奏彈性多一點, 連續音與滑奏很美, 有一點點像是要拉帕格尼尼一樣, 比起一般表較平穩寬廣的演出, 我更喜歡這樣演出的Beethoven. 這樣的特點在Brahms的慢板樂章裡更明顯, 也配合了那種Brahms特有的悶燒. 而孟德爾頌就真的燒了起來了.

但是所有傳頌必須在聽過Menuhin1932年在作曲家親自指揮下的Elgar violin concerto的錄音中方才認識到Menuhin的天才. 這首本來要請克雷斯勒來錄的曲子, 交到了Menuhin的手上, 英國人的悶燒你都可以聽得到, 因為曲子悶燒, 伴奏也悶燒. 聽過杜普雷的Elgar cello concerto的一定會了解我說的. 再版的HMV ALP把聲音重製的非常好, 也許一開始你會覺得這是非常mono典型的錄音, 音場狹小, 頻寬不足, 但是當進入Menuhin的琴聲之後, 似乎這些都不是太大的問題.

 ElgarVCMenuhin

我們能怪一個人因為年紀而帶來的退化嗎? 也許Menuhin應該讓他的傳奇留在mono時代, 在他無法再輕易駕馭他的琴時停止一切錄音嗎? 我不這麼認為, 這是身為一個人的宿命, 但是這樣的過程並不羞恥, Menuhin仍然在STereo時代錄下不少作品, 可能多數人以為不如他的mono錄音, 不過假如您聽一下他跟肯普夫的Beethoven violin sonata的錄音, 兩位老先生真的展現出歲月所帶來的圓融, 將Beethoven曲子中的衝突化開, 是一種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境界, 當然也是年輕的曼紐因所無法做到的, 儘管那時的他有多高超的技巧.

beethovenVSMenuhinKempff

 

Chopinian Liszt

我的朋友大羅說: Chopin的曲子可以多買幾版, 因為每個人彈得都不一樣, 而且你會想一聽再聽, 可是Liszt呢? 你會想一聽再聽嗎?

老友的話要聽, 所以我的Chopin蠻多的, Liszt相對地少, 雖然Liszt的產量一點都不輸Chopin. 而確實, Liszt的曲子比較少人錄. 我想也不是真的因為Liszt難度高.

看了交響情人夢, 想到野田惠猛練的那首超技練習曲, Arrau與Berman都有錄, Berman的錄音效果差一點, 不過彈起來比較電光石火一點. 這樣可以因為電視劇而吸引人來聽Liszt.

ListEtudeBerman



還有呢? 他的晚期的作品充滿了神祕的氣氛, 這樣的神秘氣氛指向後來的史克里亞賓, 也就是說, 史克里亞賓不是只有像蕭邦而已, 可惜這條路接下去走的不多. Brendel這人稱學究型的鋼琴家卻把他們彈得很好, 飛利浦的錄音很適合這樣的鋼琴曲. 一個人想靜靜的時候很好, 不會擾動出過多的情緒.

LisztLatePianoBrendel

可是, 讓方思華來彈Liszt, 樣子就完全不一樣了, 那種自由自在的彈性速度, 加上一點點濫情, 我幾乎要以為這是Chopin的曲子, 要不是那熟悉的匈牙利旋律的話. 而芳思華做到的假如僅僅是把Liszt彈成Chopin, 那沒什麼了不起, 重要的是Liszt的影子仍然潛在底下擾動. 而我們一向習慣的匈牙利舞曲不在那麼輕快, 那麼流暢, 那麼...., 這旋律被解構後, 那種Liszt獨有的神祕感還是那麼突出.

LisztHongroisesFrancois

你不常聽Liszt嗎? 或是Liszt買來只是來聽炫技用的嗎? 還是只是測試音響用的呢? 試著用不同觀點來聽Liszt吧! 至於方思華這張, 一定要買來聽聽喔!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原型No.2

多年的辛苦現在看起來是值得的, 我的黑膠唱盤終於誕生了, 之前原型, 我一直覺得比例不對, 顏色不好, ...等, 因為我是一個沒有什麼美感創造力的人, 可是我偏偏對美感很講究, 所以自己做唱盤會出的問題就是做起來不美, 我之前的半成品的問題也在此. 但是當叔叔把一切都裝起來後, 哇! 比例, 質感, 平衡, ...,等都出來了. 原先以為不鏽鋼柱會太長, 現在看起來剛剛好.

DSC01089



重盤是深藍色的亮面烤漆, 馬達座稍大一點點, 底色是黑色霧面, 唱臂座是鋁合金加銅, 拋光後很亮也很搶眼. 再來看一下側面圖吧!

DSC01090

DSC01091

我的照像技術不好, 實物更好看, 接下來我計劃將馬達做縮小一點, 把飛輪用銅車再做大一點, 另一端的飛輪改成黑色或者也用銅來車. 這樣應該會再好看一點.

不過過程中出了麻煩, 那就是原本重盤車好後去烤漆, 那溫度讓中間填塞的工業塑膠微微變了形, 這下子中心點跑掉了約1mm, 所以轉起來時, 肉眼看到似乎盤會微微晃動, 真是Orz! 所以叔叔跟我討論後, 決定更改加工程序, 再做一次重盤, 唉! 這樣又要花不少錢了. 其實盤子轉起來很穩也很順暢, 我想真的放上片子來唱應該也不會有問題, 但是基於盡量做到完善, 還是再做一次吧! 這幾個出問題的重盤還是會給一起做的朋友, 畢竟看起來還蠻正點的.

我過幾天請朋友幫我把唱臂裝上去, 就可以聽了. 看來我的自製唱盤夢快要實現了. 哈哈!

Colin超長手工唱臂-2

Colin是我的朋友中極具創意的一個人, 實驗精神與實作能力很棒, 跟我們做學術研究的人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近幾年聽黑膠的人多了, 可是黑膠相關的設備一樣比一樣貴, 最不合理的大概是唱臂吧! 所以他除了出一款他家的正常唱臂外, 還有一款手工唱臂, 顧名思義就是他提供你買不到的材料, 你要回去自己手工裝配起來.

DSC00427



後方那根是正常的臂, 前方的就是手工唱臂, 簡單的構造, 用銅車起來, 配上釣魚用的碳纖維桿子, 用工業塑膠做的底座, 可以一邊唱一邊調高度(VTA).

下面這支是偏雙支點的臂, 非常有創意, 去除了單支點臂不穩的問題, 可是把支點降為兩個, 有效減少摩擦力, 仔細調整後不太需要抗滑,  長度為15吋. 真誇張, 但是一點也沒有不靈活的問題, 片子再不平也可以唱, 內圈也不會破聲.

DSC01009

DSC01010

我覺得與其要買3,4萬的唱臂, 不如買這支, 除了外觀不行之外, 以功能性而言, 一般唱臂是比不上的. 多少銀兩呢? 4000NTD吧!

 

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好多貝小協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很出名, 自從茱莉馬克以貝小協稱之後更出名了, 每一個violinist不錄個幾版不會干休, 每一個聽古典的不買個幾版也不會干休. 你算過你有幾版了嗎?

BeethovenVCSzigeti

我自己先算一下:



大歐X6

密爾斯坦x2

許奈德罕x3

葛羅米歐x2

曼紐因X2

謝霖x2

海老公x1

柯崗X2

蘇克x2

帕爾曼x1

祖克曼x1

費拉斯x1

鄭京和x1

史坦x1

克萊斯勒x1

西格提x1

克瑞伯斯x1

富蘭卻斯卡提x1

克雷曼x2

我看不要再數了, 因為在陰暗的角落一定還有其他版本躲起來哭泣. 好吧! 你真正常拿出來聽的是哪一片或哪幾片呢? 幾年前, 阿輝的介紹讓許奈德罕與約夫姆的版本大紅特紅, 當然我們不要忽視大歐的經典, 但是隨著我收到的mono片多了起來後, 我越來越覺得我的興趣在轉方向. 也許像好友傑拉德說的, mono片讓人不會疑神疑鬼地想著音場與定位, 而且更專注在音樂裡. 我現在最喜歡聽的是許奈德罕與福老這版. 我一點都不覺得福佬會想控制獨奏而讓音樂變成交響協奏曲, 但是福佬的指揮好起來時, 會讓人似乎在樂團還沒發動前就先來一陣風依樣, 當獨奏出來後, 許奈德罕就好像駕在風上優游起來, 他的琴音是古樸的, 跟很多人比起來, 少了迷人的丰采, 不過也許迷人是這個曲子最不需要的吧! 此首曲子裡, 慢版是我最喜愛聽的, 許奈德罕與福老把速度降到非常非常慢, 跟有名的傑力畢達克有拼, 但是曲子的結構一樣緊密, 這個是莫尼黑愛樂所不及的. 好像是一個武林高手用一種很緩慢的方式在走路一樣. 不過由於是現場演奏, 有時音準控制上稍微差一點, 不過這無損其價值.

対了, 附帶一提的是還有一個指揮在指揮協奏曲時也讓我有一陣風颳起的感覺, 那就是柏恩斯坦,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他指揮, 富蘭卻斯卡提拉奏的蕭頌的詩曲, 淒美哀怨的極致啊!

後記:

上面是我以前寫的, 後來又增加了不少版本, 真是茱莉馬克兄的班歌呀! 有一次到大羅家去, 他一直抱怨鄭京和小姐拉得不好, 彭老大實在聽不過去了, 那天和我殺到他家去, 重新花了30分鐘把沒鎖緊的唱臂鎖緊, 再調過其他部分, 伴奏部分與獨奏部分浮現出個別的美與整體的和諧, 讓大羅笑得合不攏嘴, 因為那是400台幣不到買的唱片. 有一點瑕疵, 但是一樣好聽.

貝小協是一首值得多買幾個版本的曲子, 我的意見是單聲道的老錄音要有個三四版, 立體聲早期的五六版, 後面一點的也可能收個三四版, 這樣聽起來會非常有趣味. 還有, 如上所述, 千萬不要忽略伴奏的人是誰, 其重要性不輸給獨奏者. 至於要不要買首刻版就見仁見智了, 因為一張首刻版可能可以買全上面我講的早中晚加起來13,14張一般版本的片子了.

上面的照片我本來用的是文章的主角許奈德罕與福老的版本的照片, 不過我剛剛臨時決定換成西格提的版本, 原因不在西格提比許奈德罕好, 而是西格提的聽起來多一點早期音樂家的隨興, 不是那麼嚴肅, 而且這是一張日本版, 便宜的價格並不減損我聽它的樂趣, 許奈德罕的兩版都遠貴過他, 但是我喜歡的許奈德罕與福老的首刻版本雖貴, 也不超過1000台幣.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迫力與舒緩

貝多芬的cello and piano的作品, 一般錄音都會把他的一些變奏曲一塊錄進來, 不過Rostropovich與Richter這個經典版本卻沒有, 但是這些變奏曲實在太好聽了, 尤其是依照Mozart與Handel的作品的變奏曲. 比較起其他奏鳴曲的迫力, 我聽他們的時間多很多. 而Rostropovich與Richter的演出的緊張感又比其他名家的多許多, 我想這是因為Richter的關係吧? 因為Richter快慢, 拍點以及強弱的運用方式主導了這個作品的演出.

BeethovenCSRostropovich



雖然我極喜歡Rostropovich的琴藝, 不過這個曲目我多半聽的是其他人的演出, 如傅尼葉, 或甚至Casals的單聲道錄音. 後來我又遇到了Rostropovich與Devetzi的合作, 剛開始只是為了聽Richard Strauss的Cello Sonata這個少人錄製的曲目, 不過Strauss的Cello Sonata並無法呈現出他在管絃樂的那種迫力, 色彩, 或說是音塊的方式, 這應該是兩支樂器實在無法做到吧, 所以這個曲子並無法說出與前輩作曲家不同之處, 但是B面的Beethoven的變奏曲卻充分表現出羅氏舒緩溫暖的琴音, 配合上這些慧黠的旋律真是剛剛好.

RichardStraussCSRostropovich

說到單聲道錄音, 我上面那張Rostropovich與Richter就是單聲道的, 這個錄音太出名了, 版本壓片眾多, 一般人熟悉的當是飛利浦的彩色封面的盒裝版, 不過這個曲目我最早是在高雄尚音買的Gate-Fold的廉價版本, 老實說我一點都聽不出來他的好, 後來買了的Duo系列CD更糟, 一直到買了早期盒裝版才好一點, 但是在一次機會裡同時買到上面那種黑白封面的Gate-Fold裝的Stereo與Mono的版本, 我才體會到這個演出的力量, 實在不是盒裝版可以比的. 也許是因為我的音響裝置特殊吧!

同一曲目還有Casals的單聲道版本, 那真是迴腸盪氣的演出, 1930~1940的錄音, 卻一點都不讓人覺得過時. 是我最喜歡的演出, 比一般炒做得貴得要命的傅尼葉加顧爾達的大花版要好聽許多.

BeethovenCSCasals